精准服务地方教育 精心打造教师摇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江西省赣州市,镶嵌着一颗高等师范教育的闪亮明珠——赣南师范大学。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老牌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历经我国高等教育一次又一次的大变革大发展,始终不忘初心,高擎师范教育大旗,勇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之神圣使命,立足江西,扎根赣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锐意进取,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师教育之路。

    多措并举协同创新发展  校地携手共促质量提升

    58年弦歌不辍,58年桃李芬芳。学校至今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5万余人光荣从教,为国家教育事业尤其是江西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作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仅有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师院校,学校已然成为服务基础教育的“三个中心”,即赣南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心,被确立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辖1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占江西1/4、人口占江西1/5的赣州市,60%以上的中学骨干教师、近80%的中学校长是该校毕业生。

    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教育部门与江西省共建的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协同创建‘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区域基础教育‘三个中心’”、江西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一批省部级各类教改项目,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新机制,扎实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以来,先后与赣县、大余、全南、寻乌、于都、信丰、会昌等7个县政府部门签订共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辟了一条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效对接,校地与校校合作共建一体化、互动双赢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与质量提升新路,构筑起“高师院校—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体。

    学校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经常深入赣南中小学开展咨询、讲座等活动,精心承办“国培计划”江西省中小学校长、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培训班,助力在职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近5年来,学校还先后派遣2000余名师范生赴赣南部分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实习一学期,帮助其缓解师资紧张困局。

    同时,学校还主动牵手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高校,通过地方院校校长论坛、地方院校联席会、地方院校教育学院(系)协作会等平台,共建区域教师教育发展联盟,在人才培养、院校管理、教学改革等领域寻求合作共赢,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教师教育科学体系  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基础

    着眼教育发展态势,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校基于行业调研,构建了由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模块组成的师范生必修课程体系,以及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三个系列为主的选修课程体系。明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等五门课程为教育理论模块,确定了“普通话与演讲”“书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微格教学”等五门课为教育技能类课程模块,“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论文”为教育实践类课程模块。

    着眼教师职业素养,优化教师教育培养环节。本着吸取地域优秀文化精髓、弘扬自身优秀办学传统原则,学校从职业品格、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个维度确立了“三实一心”“四练一熟”和“五能一创”的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环节:通过开设“中央苏区史”等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全国高校独有的学校客家文物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着重塑造学生“踏实、忠实、求实、爱心”职业品格;通过平时的书法训练,班主任模拟管理,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等方式,加强练写、练管、练讲、练做,熟悉中小学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教师职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实习、教研调查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着眼硕士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学校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四能型(能站稳讲台、能做好研究、能带好班级、能扎根基层)”教育硕士为目标,构建了教育硕士“1234”人才培养体系。即坚持一条育人主线——培养扎根基层的优秀教育硕士,汲取优秀文化为前提、夯实专业理论为基础、彰显专业特色为抓手、塑造职业品格为核心、锤炼职业能力为重点、扎根基础教育为归属;坚持两个育人主体,学校联合中学共同培养教育硕士,在赣州中学、赣州一中、赣州三中等江西省重点中学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形成育人的双主体;开辟三条育人途径——课堂教学途径、社会实践途径和校园文化途径;建立健全四项保障机制——优秀导师团队建设机制、地域文化育人机制、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支撑机制、有地域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别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近200人次。

    强化教师教育条件保障  聚合人才培养内外资源

    夯实教育设施育人才。学校投入巨资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为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美丽生态校园里,普通话测试室、教学设计实训室、书写技能实训室、教师礼仪实训室、普通话技能实训室、心理教育能力实训室、班主任工作技能实训室等教师基本技能实训平台,微格教学实训室、远程教学观摩室、精品课程录播室、教学研讨与诊断室等微格教学实训平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学前教育等学科教学技能实训室,一应俱全,既充满现代科技气息,又彰显传统人文底蕴。

    凸显校本特色育人才。学校编撰出版了《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教程》等17册具有特色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系列校本教材。实行课内课外结合、分年段分类别侧重、训赛考一体、教育实习综合训练、教学名师示范引领,对师范生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每年开展课件制作竞赛、粉笔字比赛、演讲比赛等教师职业技能系列赛,以赛促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巧用校外资源育人才。学校建有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0余个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开设“名师讲坛”,聘任教育硕士校外导师等一系列“走出去”“引进来”的举措,利用校外各类教育资源共育人才。近三年来,邀请省内外中小学优秀教师在“名师讲坛”做教师职业修养与技能等方面的专题讲座120余场,内容涵括教学设计、班主任管理、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研究等各个方面,产生良好反响。

    聚焦地方教育发展难题   推动教育科研喜结硕果

    紧密结合破解地方教育发展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学校设立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协同创新团队,组建包括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和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在内的“教授·博士”服务团,积极参与江西省教育发展规划编制、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与分析、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素质教育督导。围绕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乡村教育、留守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科规划等省部级各类课题1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CSSCI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根基层人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学生融合教育实践》2个项目分别荣获2014年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地域优势文化和双主体协同的扎根基层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5年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最近两届江西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7项一等奖。

    2013年12月,学校会同闽南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院校,将各校近十年来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以校为卷结集出版。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为成果作总序,高度评价“四校联盟、协同创新”这一做法,认为“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相信对全国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和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站在创新发展新起点,续写教育事业新华章。当前,赣南师大人正为把学校建成区域领先、省内前列、全国同类院校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砥砺前行,努力为赣南苏区振兴、江西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